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客服电话:0527-863796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一度资不抵债!家电巨头被收购,将于年底退市,背后“黑手”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18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浏览次数:40
核心提示: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20世纪80年代,东芝的这句广告词曾风靡中国。当时,东芝彩电、东芝洗衣机和东芝电冰箱,还是大多数家庭向往的“三大件”。但据央视财经10月13日消息,日本东芝公司10月12日公布,该公司股票将于今年12月20日退市,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东芝对外公布称,该公司股票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交所退

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20世纪80年代,东芝的这句广告词曾风靡中国。当时,东芝彩电、东芝洗衣机和东芝电冰箱,还是大多数家庭向往的“三大件”。

但据央视财经10月13日消息,日本东芝公司10月12日公布,该公司股票将于今年12月20日退市,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

东芝对外公布称,该公司股票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交所退市,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历史。在退市之前,东芝将在11月下旬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完成退市所需要的相关手续。

东芝公司成立至今已有近150年历史,作为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之一,东芝曾与松下和夏普并称为日本白色家电三巨头。在家电、电气、能源、基建等领域都有巨大影响力。

日本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冰箱,都诞生在东芝的车间里,为东芝公司带来了无尽的荣光和利润。但后来,这些却成为企业最大的拖累。从2012年开始,东芝家电基本不曾获利,后来甚至出现了极其频繁的巨额亏损。

据新华社,东芝2015年曝出违规会计问题,在美国的核电业务又出现巨额亏损,加之管理层多次调整,经营局面陷入混乱。2017年,东芝为化解资不抵债困境引入外部资金,增资6000亿日元(310亿元人民币),避免了退市。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参与增资的海外股东等行使发言权,影响到东芝的经营。

东芝2022年开始寻找收购方,以便与上述海外投资者切割,当年10月选定“日本产业合作伙伴”为主的财团作为优先收购方。

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图文无关)

据新华社,日本东芝公司2023年8月7日宣布,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的财团将正式向东芝发起总额约2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的要约收购

上个月21日,东芝宣布日企联盟已经完成了对东芝的要约收购。东芝最终将通过退市,来解决经营面临的混乱局面。但日本经济新闻指出,由于缺乏具有凝聚力的领导层,东芝能否顺利重建经营,前景并不明朗。

据央视新闻10月2日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

荷兰财经记者 伍尔夫伦:由于日本大公司没有破产,这意味着他们在争夺市场份额时,总可以超越其他所有人,总是会赢。也就是说美国或欧洲公司根本竞争不过。

日本企业用“质量相同却价格永远低10%”的策略碾压同类美国产品,而东芝、日立等企业,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佼佼者,也给美国同行带来了巨大压力。

美国企业家 赫德:如果你是一名企业家,想要为自己公司拉投资,而你的公司如果打算进军日本市场,或者与日本企业竞争,或者是日本人的目标市场之一,那么你是不会找到投资的。

当时,美国对日本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大量日本科技产品涌入美国市场,美国社会则沉浸在一种对日货既追捧又敌视的复杂情绪里。

1983年,美国商务部警告称,美国只在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领先,在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智能机械技术等方面已经全面落后于日本。

1985年,在世界十大半导体厂商中,有一半是日本企业。这一年,美国召集英国、法国、西德和日本五国政府代表在纽约的广场酒店开会,讨论如何解决美国严重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联合协议,又称“广场协议”。“广场协议”旨在通过政府干预货币市场,使美元相对于日元、英镑、法郎和德国马克等主要国际货币贬值,从而促进美国出口,平衡贸易逆差。

一时间,美元贬值,日元升值,日本人惊喜地发现自己手中的日元购买力大增,甚至有“一夜暴富”的感觉。当时,很多日本人在美国大肆收购高档住宅、高级酒店以及高尔夫球场等固定资产,曾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帝国大厦也都被日本人收入囊中。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汇率大涨带来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最终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停滞。

而对东芝而言,1985年更是企业由盛转衰的关键一年。

美苏冷战时期,东芝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禁令,以35亿日元的高价,向苏联出售了4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让美国海军失去了探测苏联潜艇水声的优势。1985年,此事被东芝内部人士曝光,立刻成了美国对东芝动手的绝佳理由。美国政府开始声讨东芝,称其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起初,面对美国的指控,东芝还矢口否认。可当美国威胁要动用所谓“301条款”制裁后,日本政府被迫于1986年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从此,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只能限价出口美国,企业利润逐年下滑。

1987年4月,美国又对日本价值3.3亿美元的存储器加征100%惩罚性关税。1987年6月30日,美国国会大厦前,几名美国议员轮番举起长柄大锤,砸向一台东芝牌收音机,要求美国政府禁止进口东芝产品。很快,美国就通过了《东芝制裁法案》,取消一系列采购合同,并在2至5年内禁止东芝所有产品向美出口。

面对美国高高举起的大棒,时任日本首相、69岁的中曾根康弘为了缓和日美关系,不得不前往华盛顿向美国道歉。

同时,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和机床事业部的两名部长被日本警方逮捕。随后,东芝董事长和总经理等多名高管辞职。东芝内部的许多技术文件,也被美国中情局以调查为由带走。

当时东芝的继任董事长青木幸一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紧张地作出“不会再犯”的承诺。

东芝还被迫投入1亿日元在美国主流报纸上刊登“谢罪广告”,声誉严重受损。

日本《产经新闻》则评论称,“东芝事件”的发生让日本“切腹自杀都不足以谢罪”。

1989年,美国再次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半导体保障协定》,迫使日本开放其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

值得一提的是,中情局档案显示,早在“东芝事件”发生前,挪威的康士伯公司从1980年起就曾把类似机床卖给过苏联。而美国《洛杉矶时报》则报道称,挪威警方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除东芝外,法国、意大利和西德等“巴统”成员国的公司,也曾向苏联出售过精密机床等先进军工设备,但在美国眼里这些都不算“通共”,这些企业也没像东芝那样受到美国的严厉制裁。

对此,英国历史学家希尔在《剖析恐惧:美国的“黄祸”政治》一文中分析称,美国政治受对日贸易逆差影响颇大,两党都将日本汽车和电子行业崛起视为对付对方的“楔子议题”,“痛击日本”在当时获得广泛共鸣。也可以说,美国制造业在衰落,而政客们很容易将日本指定为“罪魁祸首”。

“东芝事件”后,东芝半导体业务持续衰落,最终在2018年将其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并购公司贝恩资本。而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在全球的占有率也从之前的50%以上,跌到10%左右。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提出“胁迫外交”的概念。在他看来,胁迫外交就是使用威胁或有限武力,迫使对手停止或扭转已经采取的行动。

长期以来,从经济制裁到技术封锁,从政治孤立到武力威胁,美国都称得上是胁迫外交的“集大成者”。而东芝则并非这种“胁迫外交”的唯一受害者。

编辑|孙志成 杜波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财经、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全国市场|产业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积分换礼|原创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