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客服电话:0527-863796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巨额收购频现,产业资本亲自下场,2024年医疗行业结构性调整已开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1-19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浏览次数:8
核心提示: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在经历了全球融资热度下滑、行业进入资本寒冬的2023年后,2024年的“重头戏”已经变了。新旧交替之际,由医疗产业细分赛道巨头为“主角”的大额收购交易频现,为整个行业注入一股股崭新的活力和生机,也预示着未来一年行业加速洗牌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国内医疗企业而言,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

在经历了全球融资热度下滑、行业进入资本寒冬的2023年后,2024年的“重头戏”已经变了。

新旧交替之际,由医疗产业细分赛道巨头为“主角”的大额收购交易频现,为整个行业注入一股股崭新的活力和生机,也预示着未来一年行业加速洗牌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国内医疗企业而言,接下来的一年必然是更为浓墨重彩的一年。

当行业还在为阿斯利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这一交易惊叹时,海尔集团拟125亿元拿下国内血制品龙头上海莱士控制权的大手笔,更是重新定义了大众对于产业资本实力的认知。

这两家并不是个例。新年伊始,来自医疗产业的好消息不断,老牌跨国药企强生、诺华、GE、波士顿科学以及全球骨科巨头Enovis Corporation先后官宣大额收并购交易的消息,一扫2023年社会融资数量和金额双双下滑的颓唐之气。

这是2024年医疗行业的新气象、新规则。产业资本躬身下场,押注的不只是原本受行业追捧的“资本价值”,而是更为务实的业务协作、真切的临床需求和技术创新,这不仅是投资端的转向,也代表着行业未来新生态的再融合和再塑造。

产业资本的不同逻辑

过去五年内,伴随着港股18A开闸和科创板的设立,叠加突然而至的疫情,医疗行业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传统赛道受挫,医疗反而逆市而上,在一二级市场都迎来了一段爆发式的上涨行情。

不过,上升的股市行情很快急转直下,资本寒冬以医药类明星企业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股价纷纷大跌了超50%甚至70%拉开序幕。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药投资人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相较国内,美国医药市场显然走地更快一点,很多时候以之为镜可窥前路。当初美国医药行业同样遭遇过类似的医药寒冬,危机到来的本质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高估了医疗技术革新和应用的速度,同时又低估了临床试验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果资本的逻辑是通过快速融资上市谋求退出的话,产业的逻辑显然要务实得多,也复杂得多。

医疗行业产业投资素来有之,此前CXO赛道行业龙头通过投资biotech来绑定自己未来的生产“KPI”就是一例。相比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显然更“懂行”,其对于行业的理解和项目的判断也更精准。在财务投资之外,产业资本在业务协同和资源匹配上也会更有优势。

以海尔集团和上海莱士的交易为例,近年来,海尔着力布局大健康产业赛道,打造了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盈康一生旗下拥有海尔生物、盈康生命2家上市公司。海尔生物很早就在布局血液领域,其子公司海尔血技也是国内最早生产和研发血浆分离机的企业之一。

早在2020年,海尔生物就通过海尔血技以自有资金5.472亿元收购了重庆三大伟业90%的股权,重庆三大伟业则是国内少数具有采浆设备、采浆耗材以及配套药品等全系列产品的头部企业。

如果把血制品产业链简单地分为三大块,即上游采血/浆站、中游血液制品企业、下游需求方等。那么上海莱士布局在上游和中游,海尔血技则为上、中游提供服务保障,而海尔生物血液管理、盈康生命医疗服务等多类业务场景则多集中在下游的血液制品需求方身上。

在传统的急诊用血模式下,从输血申请到输血科取血,再到临床输注最少需要30分钟,而在海尔生物提供的创新方案中,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兴技术以及血液冷藏箱、无人值守自助发血冰箱等高端设备布局,将这一过程缩短到仅仅只用1分钟就可完成。

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海尔生物目前已在多地实现了从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逐步探索“智慧城市血液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显然,拿下国内血制品产业链上游上海莱士的控制权,对于盈康一生在血液生态产业链的全程布局助益性不言而喻。

一位医药投资人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狂欢式的高增长往往是由不懂行的投资人推动的,事实上医疗行业的投资对专业性要求极高,这也是很多时候产业投资的优势所在,一方面他们更了解企业,另一方面背靠上市公司成熟的产业生态,能从技术、产品、商业化多个层面达成合作。

长坡厚雪的新周期

为什么医药市场频繁的收并购交易会在当前时间段集中出现呢?

一位长期负责BD业务的医药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内传统医药市场此前10亿元以上的交易案例都很少看到,对于创新型业务的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关键还是估值,最近阿斯利康、海尔为代表的产业龙头开始纷纷下场,也从侧面说明医药估值回落到了合理区间。

相较于PE、VC的退出“刚需”,产业资本更有耐心,对于盈利的时间限度也更宽泛,在医药产业这种高壁垒高技术的赛道上,长坡厚雪既是优势也是门槛。

血制品属于刚性需求药品,在急救、感染以及疾病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血制品行业竞争现状来看,近年来我国血制品并购浪潮其实早已在酝酿中,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制品企业不足30家,而其中采浆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只有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

根据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历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同样是大势所趋。乘十四五规划和行业整合东风,血制品行业下一轮增长近在眼前。

早在2020年3月,上海莱士就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了全球血液制品龙头基立福下属血液检测公司GDS45%的股权,借此交易,基立福相应获得上海莱士26.20%的股份。而在2023年6月,基立福宣布正在筹划涉及上海莱士股权变动的重大事项,引发业界对于一系列关于谁将“入主”这家血制品头部企业的猜测。

直至海尔集团官宣,其将以总价125亿人民币收购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交易完成后,基立福与上海莱士所签白蛋白独家代理协议的期限将延长十年,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续展十年的权利。

血液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全链路的产业生态赋能,还是构建一个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波动和周期改变不了医疗行业向上的趋势,技术创新和临床需求也是切实需要被实现的保障。

产业资本如何助力产业发展,实现1+1大于2的前景,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能看到答案。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全国市场|产业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积分换礼|原创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