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客服电话:0527-863796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罕见病产业发展“三难”:成本高、支付保障不足、回报艰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03   来源:undefined   作者:147小编   浏览次数:12
核心提示:“罕见病”正在被“看见”。2024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2月28日,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与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病痛挑战基金会”)联合发布《2024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

“罕见病”正在被“看见”。

2024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2月28日,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以下简称“沙利文”)与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病痛挑战基金会”)联合发布《2024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在以患病率来定义的5304种罕见病中,有84.5%低于百万分之一。据保守的循证数据估计,罕见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9%,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数有2.6-4.5亿。

据可查阅的公开文献记载,中国已知的罕见病数量大约有 1400种。由于罕见病常常确诊困难,有大量罕见病被当作普通疾病治疗,或并未发现,实际的病种数量可能更多。据估计,中国的罕见病患者群体已超过2000万。

更多的关注罕见病

庞大的群体正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病痛挑战基金会信息研究总监郭晋川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的罕见病行业正呈现出相关政策愈加完善、特医食品政策取得突出进展、药物上市加速、国内药企异军突起等特点。

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报告》指出: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相比,《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纳入了呼声和关注度较高的罕见病,包括神经纤维瘤病、肢端肥大症、遗传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非遗传性罕见病比重增加,比重从19%提升到33%,罕见肿瘤的比重也大幅度增加,共计纳入24种罕见肿瘤,包括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不仅病种分布更加广泛,《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的疾病也覆盖更多学科,包括血液科、皮肤科、儿科、内分泌科等。从罕见病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看,《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86个病种有超过90%的病种可以通过关键指标结合临床信息对其进行精准诊断。截至2023年底,进入目录的疾病有39个病种国内已有获批上市药物,结合已在研药物管线分析来看,86个病种基本可做到诊疗全覆盖,更全面地保障罕见病患者治疗。

在特医食品方面,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中国自2016年7月1日实施特医食品注册管理以来,共批准164款特医产品,包含48款婴儿配方食品,53款全营养配方食品,62款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和1款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2023年全年,中国特医食品获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0款,包括2款进口产品,68款国产产品。

特医食品面临三重挑战。《报告》指出,在罕见病类特医食品可及性方面,患者面临着“难知晓、难购买、难负担”的问题。曾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根据医生的模糊信息到线上购物网站搜索疾病名,结果买错了产品类型,患者期待更多来自专业临床营养师的指导。

据了解,中国对特医食品实施严格的监管,产品上市前需进行注册审批,市场准入门槛高,从事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生产的企业少,在中国能够买到的罕见病类特医食品的种类有限,大量患者通过非正式渠道购买产品,由此产生食品质量不过关、食品供应无法保障等问题。

根据《2023年罕见病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及性报告》,患者每月平均花费1000-4000元在特医食品上,不同病种存在差异,其中苯丙酮尿症患者(氨基酸代谢病)可按一定比例报销,其他病种多为自费。“这也与特医食品行业供给瓶颈有关,目前除苯丙酮尿症3款产品外,其他病种的特医食品均没有注册产品,无法进入政策性支付体系。”《报告》写道。

罕见病产业将如何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聚力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国内药企正在增多。根据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李谦提供的数据,与2022年相比,中国罕见病领域处于上市申请和临床试验阶段的管线明显增加:上市申请阶段药物达到27款,涉及22种罕见病;临床试验阶段管线达252条。

李谦表示,未来的罕见病产业发展有以下趋势:百亿并购增多,基因疗法价格高昂,国研疗法有望降低患者负担,国内药企将成为重要力量。

未来的罕见病产业将如何发展?制药公司武田中国(TAK.US)副总裁张敏说:“(罕见病药物)最好能进医保,但进医保只是开始。”

赛诺菲(中国)(SNY.US)罕见病及罕见血液病业务负责人俞蕾表示,罕见病产业发展的困难有三:成本高、支付保障不足、回报艰难。成本高不仅体现在药物研发生产成本,还包括诊断成本、患者援助成本、进口药检成本。“因为很多医院没有酶学生物标记物、三联基因检测等诊断工具,所以需要药企承担此工作,赛诺菲每年在诊断工具方面的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

除了药物研发和生产端,还有药物售卖端。京东健康(06618.HK)医药事业部数字营销部负责人范静称,作为一家电商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线上售药,但网售处方药新规限制了很多注射类等药品的线上售卖,“好多患者想在我们平台买药,但我们没有售卖资格,也无能为力”;此外,线上购药无法使用医保,患者在平台购药的经济负担也较大,“如果线上平台能有一部分仅针对罕见病患者的医保报销额度,或许会更有利于患者购药。”范静说道。

不少企业都表示,要想推动罕见病产业发展,政策支持是核心推动力量。张敏称,不少患者都需要终身服药,年治疗费较高,“所以能否在这些先行先试政策基础上,设立一些配套的报销措施,比如,很多患者需要从外地到海南省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他们的饮食住宿能否得到适当报销,这些都值得探索。”

“罕见病诊疗是一个多方立体工程,治疗费用支付体系的搭建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这不是一家公司、一个政府就能解决的事,但好在我们已经做出了有利的尝试,只要目标一致,一定可以实现让患者越来越好的愿景。”俞蕾说道。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全国市场|产业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积分换礼|原创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