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客服电话:0527-863796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国产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有什么用途:6天就能完成大飞机风动试验模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08   来源:ldkow   作者:ldkow   浏览次数:23
核心提示:原标题:国产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大国重器示范科技自强2019年底,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型研制完成。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3个E级超算的原型机系统——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系统也全部完成交付。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有什么用途?研制一架大飞机要做全机风

原标题:国产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大国重器示范科技自强

2019年底,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型研制完成。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3个E级超算的原型机系统——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系统也全部完成交付。

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有什么用途?

研制一架大飞机要做全机风动试验,过去的计算机要耗费2年,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仿真,6天就能完成;做500人规模的全基因组信息关联性分析,原有计算机需要1年,利用超级计算机只需3个小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重要历史交汇点。站在这一历史交汇点上,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科技强国,砥砺奋进、开拓进取。

科技成果来自科研大布局

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回顾百年,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仁人志士、科学家,高举科学旗帜,以勇于质疑、理性求知、实证求真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终生。

从科学启蒙到科学救国,进而到新中国“向科学进军”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科学精神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让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尊重科学,重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科研大布局下,中国科技近百年来获得了重大发展和诸多成果。

1956年,中国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进行科研布局,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为了打造国之重器,很多科学家披荆斩棘,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能体现一国在全球信息技术竞争中强国地位的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就是一个典型。

20世纪70年代初期,外国科学家率先研制出了巨型计算机,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深刻影响了科学领域。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1978年,慈云桂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承担了研制巨型计算机的任务。慈云桂教授立下军令状,6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带领研究团队于1983年12月22日研发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机。

天河二号。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此后,天河一号、二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率领一群勤奋的科学家,也分别完成了“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在研发过程中,他们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年中仅春节期间休息3天,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凌晨三四点钟测算机器的新速度。

正是基于他们的奉献,2018年7月22日,国防科技大学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研发出了“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

从1978年中国启动首台巨型机“银河-I”研制到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摘下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一名……时至今日,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创新、应用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先的40年“超常速”发展。

其间,在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

“973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及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科研战略部署下研制成功的。当然,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只是这时期科研布局的一个缩影,人工合成胰岛素、青蒿素也是重要成果。

提升科研经费投入,中国科研发展进入快车道

科研布局不仅源自对科技的认知和观念,也得益于有了对科技正确理解的理念后所制定的科研政策。

近百年来,中国对科技理念最大的转变是1978年举国痛定思痛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后,科学的春天开始呈现,尊重知识和人才,倡导和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科技研发经费的逐年提升——毕竟,从事科研除了尊重“巧妇”,还要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这个政策之下,中国的研发经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有了持续而又快速的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年-2018年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

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首次突破2%,2018年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也让中国的科研进入快车道,成果迭出。

良好的激励机制让中国科技未来可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人员又是第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生产力,要让科技发展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对科研人员不仅要有尊重,还要有激励,让其有强大的获得感。

201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出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这三份文件被称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

其中的一个重要规定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中的收益净收入50%以上可由发明人享受。

这些政策体现出一种进步,当科研成果既能造福社会,又能与个人的获得和利益挂钩时,科研人员就会有更大的动力,迸发出更大的潜能,把聪明和睿智全部投入到创新研究中,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尽管这样的激励计划还要细化和落实,但是良好的政策会让中国的科技成果迭出,未来可期。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使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研人员戮力前行,奋斗不止,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全国市场|产业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积分换礼|原创征稿